2015 年初,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农机销售员 Lance,在浏览盛安德官网时留下了一条简短的留言。他在农场走访和机械销售的工作中发现,大型农场在智慧化和信息化上存在巨大缺口:农机虽然大幅提升了效率,却也让地块分配、机械调度、天气应对变得更复杂。
“如果有一个系统,能帮农场主实时掌握农机作业情况、根据天气做出种植决策,就能真正释放机械化的价值。”带着这个念头,Lance 萌生了创业的想法。
而另一端,盛安德程序员翁玉礼收到了他的邮件。一个创业者和一个程序员,就这样跨越大洋,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合作旅程。
最初的合作只有翁玉礼和另一位程序员同事。对刚起步的创业者来说,这样的规模足以支撑 MVP 开发,也大大减轻了 Lance 初期的资金压力。
在 Lance 的设想下,他们在三个月内完成了最初版本:一个 Web 管理端、一个安装在拖拉机上的 iPad 应用,再加上一台小型气象站。农场主能划分任务区域、跟踪进度,司机能接收任务和地图,气象数据也能实时上传。
Lance 拿着这个 MVP 去见客户,第一次感受到创业想法真正能落地。“那个 MVP 让我知道,我不是在做梦。”他后来这样说。
为了让产品更契合实际使用,翁玉礼独自背着电脑包就飞到澳洲农场,坐进农场拖拉机的驾驶室体验农场作业和软件的使用流程。很快他跟农场司机一起发现了很多细节的现实问题,比如有些网页上展示华丽的设计在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好用:司机戴着厚厚的手套,点击按钮时常常失灵;操作按钮小,不适应西方人的手指大小;拖拉机在行驶过程中会影响操作等等。
“那一刻我意识到,农场需要的不是好看的界面,而是能在灰尘、噪音和网络不稳环境下依然稳定的软件。”翁玉礼回忆。
团队迅速做出调整:加大按钮尺寸、提高界面对比度、增加离线容错机制。系统很快适应了农场场景,并逐步获得用户认可。2016 年,Lance 的业务拓展到新西兰,盛安德团队也前往当地农场调研,进一步打磨产品体验。
随着客户数量增加,Lance 的公司从澳大利亚扩展到新西兰,再进入北美市场。农场规模越来越大,客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。
固定价格的合作模式,已经无法应对农忙季频繁的临时需求。于是,合作转向 ODC(离岸开发中心):旺季时,团队规模能扩展到二十个人;淡季时,则保持在五六个人。Lance 说过:“如果没有这种弹性的合作方式,我不可能在创业初期控制住成本。”
业务增长也推动了技术架构的转型。最初的单体服务器,逐渐难以承载上千台GPS设备的数据传输。系统最终迁移到 AWS 云平台,构建起云原生架构,并引入 DevOps 自动化运维。数据存储量从最初的 200GB 增长到如今的 4–5TB,接入的农机接近 2000 台,但依然能保持稳定运行。
翁玉礼说:“以前只要到收割季,农场24小时作业高并发的时候我们要彻夜盯着服务器,现在系统能自动扩容、自动恢复,让我们终于能安心睡个好觉了。”
十年的合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早期的技术落地与场景适配过程充满了波折。
早期的硬件调试就充满波折。团队曾把 GPS 和气象站设备带回郑州冬天的空地里测试拖拉机轨迹。“我们开着车绕圈做实验,经常担心被交警拦下。”翁玉礼笑着回忆。
偏远农场网络不稳,也一度导致数据延迟甚至丢失。团队反复优化离线机制,保证信号恢复后数据能无缝衔接。
而正是这些共同攻克难关的经历,让双方从单纯的 “甲乙方” 关系,变成了真正彼此信任的伙伴。新西兰的客户曾主动邀请中国工程师参加家庭聚会,甚至特意为他们准备了生日蛋糕。这让团队深刻感受到:自己并非单纯的 “外包团队”,而是创业者并肩作战的 “战友”。
十年的合作,让盛安德逐渐总结出“创业技术伙伴”的三大核心能力:
快速从 0 到 1的落地能力: 在三个月内交付 MVP,帮助 Lance 验证商业想法。
深入场景的共情能力: 程序员走进农场、坐进拖拉机,理解真实痛点,把体验转化为产品改进。
灵活适配的长期陪伴能力: 从最初的 1 人程序员,到二十人的高峰,再到如今稳定的五六人团队,按需扩缩伴随客户跨越澳洲、新西兰和北美市场。
从 2015 年那条简短的官网留言,到如今覆盖澳大利亚、新西兰和北美三地的智慧农业平台,Lance 的公司已从一个模糊的创业设想,蜕变为一家成熟的跨国农业信息化服务商。
“能陪伴一位创业者,从最初的模糊想法,逐步迭代出足以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优质产品,这就是程序员最大的成就感。” 翁玉礼感慨道。
对盛安德而言,这段长达十年的合作故事,亦是 “创业技术伙伴” 价值的最佳注解——陪伴创业者,用技术让他们的想法真正落地。